好的。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善于读志、用志,是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的必备法宝。自古以来,地方志都是资政辅治的重要工具,是地方官员知悉地情、研究地情的最好教材。宋朝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就曾留下过“下轿伊始问志书”的典故。早在1941年,党中央就明确要求“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毛泽东主席在长征打仗途中也不忘阅读地方志,建国后,他号召“全国各地要修地方志”,批评“官不修志而修衙”的不良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善于用志的典范。1985年6月,习近平同志赴任厦门市副市长,由他牵头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吸收借鉴许多地方志内容,是全国经济特区中最早的一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200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考察台风“桑美”灾后重建工作期间,调阅《苍南县志》,并在与当地领导座谈时大段朗读书中关于台风的记载,希望地方干部要以史为戒,科学决策,不断提高处置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江苏地方志工作主动作为、创新发展,积极服从、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地方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主题志鉴记录江苏现代化进程的鲜明亮色。在一轮二轮志书编纂过程中,在推动行业志、部门志的同时,主动策应年度重大主题,每年编纂主题志鉴,忠实记录发生的大事要事,充分展现江苏发展的伟大成就。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编纂出版《江苏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图志(1949—2019)》,和南京博物院共同举办江苏重大建设成就展;为顺应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编纂出版《长江历史图谱》《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为充分展现江苏完成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作的贡献,编纂《360足球直播对口支援西藏建设志》《360足球直播对口支援新疆建设志》;为忠实记录江苏抗疫的历程,编纂出版《生命至上: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为充分反映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编纂出版《强富美高新跨越——十九大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纪事》等等。
前不久,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推荐省地方志办公室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编纂的全国首部古代城市图志——《江苏古代城市图志》。这是江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在全国首次将江苏每个城市的发展历史、文化特质、古人留下的古地图集中呈现出来,为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借鉴参考,起到古为今用、服务当代的现实效果。
二是以即时性记录更好展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在编纂好年鉴、英文年鉴基础上,2019年1月起,在全国首创逐月编纂《江苏微记录》,也就是我们将晚一年出版的“年鉴”,变为了下个月就呈现的“月鉴”,大大提高了地方志服务中心工作的时效。年底,将每月的微记录汇辑成一本20万字的《江苏记录》,也就是说,一年刚结束,一本20万字的当年度经济社会发展书籍就编纂好了。正是因为《江苏记录》较强的时效性,非常适合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因而《江苏记录》已经连续四年入选省人大、政协两会会议资料。去年我们还和新华日报社合作,创新编纂了《江苏影像》,作为《江苏记录》姊妹篇,同步呈现给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深受好评。2022年,全省各地编纂即时性记录产品52种,其中15种亮相当地两会,成为地方志服务中心工作的一大亮点。
三是以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展现江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为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留住乡愁记忆、服务乡村振兴,2022年3月,360足球直播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的通知》,在全国首次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乡镇(街道)志编纂全覆盖的目标。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文化工程,涉及江苏1300多个镇和上百个中国历史名村。目前,全省镇村志已出版或启动编纂1038部,是全国正在实施的最大的镇村志编纂工程。镇村志的编纂,不仅可以挖掘历史资源,留住乡愁,还在招商引资、文旅推介、乡情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以重点史志作品展现江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形象。依据《360足球直播“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将江苏各地的地理标识、文化标识和历史标识产品作为重点史志作品进行逐年编纂。各地的积极性非常高,比如正在编纂的《张謇志》和《花果山志》,张謇是代表南通的文化品牌,花果山是代表连云港的文化品牌。再比如丹阳的代表性标识是眼镜,所以我们正在编纂《中国丹阳眼镜史》,以上这些都是江苏重点史志作品。已经出版的还有《中国淮扬菜志》《江苏华侨华人史》《师之魂——陶行知在栖霞》《明孝陵新志》等,这些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更要把“盛世修文”这件大事办好,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用更多高品质的史志作品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